欢迎访问辽宁地方网  今天是 2025年02月12日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赫德学校潘佳:让每个孩子都不凡

1月5日,由新浪教育、微博教育联合博辞教育主办的新浪&微博2022教育盛典▪国际教育峰会在北京盛大启幕。回望压力与挑战并存的2022年,政策、经济、疫情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国际教育行业从行业规则、学校模式到市场迭代等都面临着深层次的变化。本届峰会聚力国际教育界专家学者、行业领导者、教育大咖等100+专业人士,以“变革新时代 重塑新生态”为主题,共同聚焦国际教育新时代新变化,从全球素养教育实践、校园教学变革、留学趋势、建设创新型学校等角度出发,现场论道中国国际化教育的升级之路。

赫德学校执行董事 潘佳赫德学校执行董事 潘佳

赫德学校执行董事潘佳出席本届峰会,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2022新浪微博教育盛典年度高峰论坛的访谈间,今天非常荣幸邀请到了赫德学校执行董事潘佳潘老师,请潘老师给各位网友打个招呼吧。

潘佳:大家好,新浪的各位网友,我是赫德学校的潘佳。

主持人:好的,请问一下,您在国际教育行业已经深耕多年了,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子,能跟大家分享一下您的教育心得和学生的培养目标吗?

潘佳:好,首先跟大家分享一下北京赫德学校。其实刚才是主持人的夸奖,我们还是一个很新的学校,是2017年在北京朝阳区正式设立的一所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一贯制学校。从赫德学校品牌讲起,在全国有五所赫德或者赫贤品牌的学校,分别是在北京、上海,南京,青岛和宁波。毕业生确实就像主持人说的,也已经有很多届了,我们也有很多的经验,看到一些可能在其他的路线上走得不那么顺畅的孩子,来到了赫德之后,都进入到了自己梦想中的大学,甚至现在已经有毕业生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都活出了自己很精彩的人生。如果我们回到问题,我们赫德的培养理念是什么,其实归根结底我会说只有一句话,“让每一个孩子都不凡”。为什么用这句话来说,因为本质上我们谈教育往前追溯很多很多年,我们溯源到中国最传统的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恐怕是两句大家全都耳熟能详的话,特别是“因材施教”这句。通常来说选择国际特色教育路径的家庭,或者孩子,或者家长,其实都面临这样一个需求,本质上我认为是:“希望利用全世界的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利用全世界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家长就会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不同的评价标准,可能不是一个考试,不是一个中考,不是一个高考。原来有那么多的教育评价标准都可以成就一个不凡的人生,都可以申请到一个非常优秀的大学,都可以选择到一个非常优秀的专业,接触到全世界最顶尖的学者、最好的同学,原来有那么多的机会存在。当我们把一个教育评价,单一的教育评价维度扩展到多个教育评价维度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我们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实现属于他自己的不平凡。所以如果说有什么教育目标,因为教育目标有非常多的种类,有学习学科类的,有特长类的等等非常多的方面,但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每一个孩子都可以不凡。我们作为一个学校,作为一个国际特色的学校,目标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实现他这个独一无二的部分。

主持人:感谢,再请问一下,今年美本早申海外名校对学生的录取倾向有哪些改变?哪些能力能够让学生在申请过程中占得先机呢?

潘佳:今年可能家长们或者是同学们可能最主要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今年简直是太卷了。无论是英国跟美国,大家都听说非常非常的卷。早申现在已经放榜结束了,可能很多大家以前都觉得早申完全没有问题成绩和特点,但可能今年会发现早申失利,他还需要准备第一轮的申请,甚至于说第二轮的申请。有很多同学以前都觉得他们的目的地国就是英国某个大学、美国的某个大学之一,早在以前就瞄准他梦想中的大学就开始准备了,今年就突然变成了不能瞄准一所,得多申请几所,我给自己保个底,也不能光想着英国或者美国,要英美双申。如果这也不行除了申请的大学数量得多,目的地国也不能单一,因为谁都不知道可能会发生什么。就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之下,我们会看到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今年的申请数量人数的快速增加。由于英美大学对于疫情开放的较早,有一些大学重新回到了线下相对正常的学习生活,大家都预判可能未来几年全世界的疫情会逐渐地结束,所以可能积累的申请在今年会集中爆发出来,这就导致了今年这样特殊变化的趋势。但我希望提醒各位家长和同学,比如说如果你今年准备上高一,那你会有三年的时间,三年后的世界可能跟这个世界又会变得很不一样。当然,我们肯定希望说三年后疫情已经没有影响了,但国际政治形势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我们也不知道。所以我还是希望回到申请本身这件事情的本源上来,就是你会发现很多大学也在过去的三年中,由于疫情改变了政策,甚至于说对于变化考试等等有一些政策上的摇摆,以前要,现在不要,后来又变成了要等等这些东西。虽然这些都可能在短期内产生变化,但我希望有一件事情是大家长期要注意到的,除了基础的学术扎实,还需要平衡。

之所以提到学术基础是因为你没有学术这样基本的学习能力是万万不能的。在当下,你的标化考试,比如你该有英语成绩,你该有托福,该有SAT的成绩,你就是要有。如果你想申请一些比较知名的大学,你需要一个相对漂亮的校内成绩单,你就要把现在的所有的课程要扎扎实实地给学好,这些都是一些基础性的东西。但随着我们说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基础性的东西之上,我会建议所有的学生跟家长要一个平衡,什么叫平衡呢?我听到过太多的学生跟家长在跟我说,今年太卷了,所以托福110是肯定不行了,所以我们要冲满分,我们要冲120,我们要冲115,我们要尽量奔着满分去冲。平衡是什么,从托福的90分到100分,举例说你可能花90个小时的准备时间,而从100分到110分,同样的10分,你可能要花150个小时的准备时间。但是如果你想从110分冲到满分,你可能要花500个小时的准备时间,因为你一点错误都不允许自己犯,你要花的时间跟精力是巨大的。但是当你过了这个门槛之后,作为一个大学,当它看你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时候,这个是不是值得你花那么多时间?是不是你更应该在你自己内心的挖掘?我很少有看到坐在我面前,想要申请的中国十年级学生能够回答我这些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要申请那个大学?为什么要申请你所希望申请的专业?你未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他可能都没有思考过,这会直接反映在大学的录取上,就是你的申请的文书是千篇一律的,是所谓的我们叫“行活”。就是看谁的文章都一样,看谁的面试答案都一样,招生官听到的永远是一些同样话,没有经过你深度思考的话。这些都很容易在你申请的过程当中,在这方面显露出一个巨大的短板和劣势。所以我强烈地建议大家,如果有时间,你要有充分的时间做准备,特别是现在择校的家长和同学。如果你在选择一所高中,你还有三年的时间,你并不是明年就要申请,请你尽可能多花一点时间在自己的人生或者未来,或者在自己的规划上的思考,展现出一些往往中国学生展现不出来的一些特点;你要对自己深入的分析,对未来要有见解,这些可能对你来讲是更重要的一件事情。我提醒大家,在你同样要花最后那个100个小时,我建议你是不是分出50个小时来,来做一下这些事情。

主持人:是的,感谢您的分享,也想请问一下,您认为真正的国际教育是要培养怎样的人才?学校应该如何赋能提升孩子的全球竞争力呢?

潘佳:我们说要培养一个怎么样的人才,可以回到刚才第一个问题。我们从小所有的人,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学过那句古诗叫“不拘一格降人材”,因为世界变化太快了,你会发现未来的世界可能越来越需要不拘一格的人才,各种各样的人才。你看到今天说我想当一个程序员,你会发现说今天的人工智能系统写程序比一个一般的程序员要好太多了,你考虑有没有能力成为那个程序员当中的程序员。你说你今天要做金融,这是很多我们身边的家长都跟我们说的,孩子要学金融。你知不知道,在今天瑞银集团的一个大厅里边,可能几年前还满满当当的一个大厅,今天可能只剩下两三个人还存在,变化太大了。为应对未来变化中的社会变化,实在是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不要看到在其中人才的单一性,就像我们常说,我们要当工程师,我们要当医生,我们要当金融家,我们要当程序员,人的多样性究竟在哪里?这个多样性归结到今天,我们说在高中甚至于在初中,有些家长可能认为甚至是从小学就需要多样性。但我认为你要学习把时间花在哪里去培养孩子会更加有通用性,这样将来无论要做什么样的事情才都能够施展。我举一个小学生家长的例子,你是不是要让孩子花点时间在体育上面下点功夫?为什么我经常跟我们自己的小学家长说,我说你知道吗?如果所有今天的小学所开设的任何一个,中国任何一个学校所开设的小学的课程里边,你能跟我说出有一个课程,它是能让孩子系统性地学习怎么样面对失败和克服失败吗?有且只有一个课程能做到这件事情,是什么呢?团队体育活动。你要是学打篮球,你要系统性地面对失败,你要踢足球,你也系统性地面对失败。越团队性的体育运动,你越要系统性的,而且不是你一个人单独面对失败,而是你整个团队怎么样面对失败。你能说出数学有吗?语文有吗?英语有吗?恐怕都不是。系统性面对失败的能力,是今后你作为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能力,不管未来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它肯定会是一个通用能力。所以我反倒希望大家可以花一点时间、花一点精力在这些方面。我认为这些通用技能可能是未来,对不论是否申请海外大学的学生来说一个更重要的,底层的综合素养。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几句话。

主持人:好的,感谢。非常感谢潘老师的分享,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到了国际教育对于多元化人才的影响,再次感谢各位网友的观看,再见。

潘佳:再见。

国际教育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辽宁地方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