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辽宁地方网  今天是 2024年05月19日 星期天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生物多样性危机,谁之过?

本报讯(记者韩扬眉)生物多样性丧失已成为全球的危机和挑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哪些地方的生物多样性更容易受影响?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Jeffrey D。 Haight团队与合作者,对城市化因素以及自然因素对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该研究利用美国20个城市725个红外相机观测点的数据,发现城市化梯度越高,生物多样性越低;天气越热、植被越少的区域,城市化导致的生物多样性丧失越快。近日,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生态进化》。

同一时间,复旦大学青年研究员刘佳佳受邀在该杂志发表评论文章。刘佳佳表示,该研究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城市化对通常生物多样性更高的热带地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影响可能被低估了。此外,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城市动物会面临更大的来自食物、水和捕食的压力,加快城市化导致的生物多样性丧失速率。

有研究表明,城市化的加速会导致大量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加剧全球变暖,而全球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打击难以逆转。人类活动和全球变暖,究竟谁给生物多样性带来更多的“挑战”?

“事实上,全球变暖不仅导致物种多样性下降,也会导致物种的性状发生快速变化。动物性状的变化会影响个体适合度,对生态系统功能和人类福祉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刘佳佳说。

刘佳佳长期从事生物多样性研究。早在2012年,他就关注到动物体形变小的问题。他和团队成员调研发现,过去的研究都是基于种群内个体体形的平均值。

“平均值是种群的性状对环境最适应的状态,平均值下降表明性状的最优状态发生了变化,但是这些研究忽略了体形的变异值变化。”刘佳佳告诉《中国科学报》,种群内是否保留了大体形的个体、是否还有若干体形较小的个体,以及它们的分布状况如何,这些信息是平均值不能反映的。

而种内性状变异——种群内个体之间的体形差异,则能反映更多和更全面的种群长期变化信息。

由此,他们基于VertNet数据库收集了302种兽类、37万多个个体的数据,以及78种鸟类、1.4万个个体的标本数据。研究发现,1880年到2020年间,鸟类的平均体长缩短了10.1%,兽类平均体长缩短了3.13%。

与之相反,接近63%的兽类和75%的鸟类的种内性状变异都呈现增加的趋势。总体而言,鸟类的种内性状变异增加了30.7%,兽类的种内性状变异增加了9.6%。今年初,这一研究也发表于《自然-生态进化》。

令刘佳佳意外的是,并不是所有物种的种内性状变异都增加了,不同物种种内性状变异增加的幅度也不一样。那么,这些物种种内性状变异的变化是什么因素决定的呢?

研究人员发现,体重、产崽数量等物种自身的功能特性可能是影响种内性状变异的因素,此外,物种是否被人类利用、是否会利用人工生境等也是影响因素。

“我们发现,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类是否捕猎利用这些物种,也就是说,人类活动是影响物种种内性状变异的最重要因素。”刘佳佳说,人类捕猎总是以大个体为目标,留下体形较小的个体,这会导致种群内平均体形变小。

这种变化带来了恶劣影响。刘佳佳认为,种内性状变异增加可能意味着对不确定环境的不准确评估,甚至在短时间内,新的性状极值反而是一个进化陷阱,不利于种群的长期生存。另外,许多物种种内性状变异之所以增加,只是因为大体形的个体由于生命周期长而暂时存活,随着这些个体的死亡,种内性状变异程度可能会进一步减少。

不过,换一个角度看,物种种内性状变异增加表明物种的恢复潜力还在,且提高了适应多变环境的能力,能缓解体形均值下降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灭绝风险。目前来看,这可能是一个好消息。

刘佳佳表示,我国生物多样性在研究、保护和政策制定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还需要长期的持续监测研究,建设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并揭示生物多样性长期变化的内在机制,从而为制定有效的保护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59-023-02166-x

https://doi.org/10.1038/s41559-023-02164-z

https://doi.org/10.1038/s41559-022-01967-w

刘佳佳全球变暖 新浪众测 新浪众测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相关新闻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辽宁地方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